iGdux

耕读无限

Learner and Observer, be happy to share useful and nice things.
youtube
follow
tg_channel
github
email

淺談原生家庭

1. 何謂原生家庭?其提出的意義是什麼?
何謂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 是指一個人出生和(或)成長的家庭,通常由父母及 / 或兄弟姐妹構成。與 “原生家庭” 概念相對的,可以理解為 “自建家庭”:個人成年後自己自主組建的家庭或獨居的生活狀態。原生家庭是個人無法選擇的,而自建家庭是個人自主形成的。
“原生家庭” 概念的提出,其意義何在?“原生家庭” 概念源自心理學家大衛・西蒙・弗里曼(David Simon Freeman)。“原生家庭” 主要源自弗里曼於 1912 年出版的兩本書:《夫妻家庭治療:原生家庭方法》(Family therapy with couples: 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和《多代際家庭治療》(Multigenerational Family Therapy)。
弗里曼提出 “原生家庭” 概念和理念,其意義在於:其一:強調了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尤其是作為父母的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改變的核心;而家庭關係會長期、深遠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性格和行為,甚至婚姻觀和幸福觀等。其二:試圖從個人背後持有的 “原生家庭” 模式來協調自建家庭的夫妻關係。將夫妻關係視為多維度的、動態的,儘量汲取 “原生家庭” 模式中好的相處之道,避免其不好的好處之道。

2.“某某原生家庭不幸” 是個無意義的命題。
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有人說:某某原生家庭不幸。然而,實際上,考慮到每個人都並非盡善盡美,組建的家庭也勢必會存在各種問題。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存在幸福或完美的原生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只是程度不同,或數量差異,不存在質上的差異。
因而,如果所有原生家庭都是不幸的,說某某原生家庭不幸,如同說某某人是會死的(其實所有人都終有一死)一樣,其實是無意義的。
原生家庭的不幸,通常表現各異:緊張的家庭關係、父母愛的缺失、不當的教育方式、家庭暴力、重男輕女等等。

3. 原生家庭影響我們,但並不決定我們的人生。
或許,弗里曼更想告訴我們的是:原生家庭影響我們,但並不決定我們的人生。
我們可以通過反思自己(或愛人)的原生家庭中的優缺點或相處模式、行為模式、教育方式等,思考這些方式的好壞及其潛在的影響,進而決定自己或自建家庭的相處模式、行為模式、教育模式等。
於此同时,即使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非常嚴重的不良影響,我們也應該學會與自己相處。認識自己的情緒,並試圖學會分析、判斷哪些是不必要的、有害的、可控的,最終我們會逐漸成為一個理性的、平和的人。更為重要的是,即使在原生家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缺失愛的關懷等,但並不能因此否定世界上缺少公正或愛。學會關愛自我,進而理解父母相處模式的無奈,正如同,等我們長大後組建的家庭,還是被自己的孩子視為有缺陷的原生家庭。
實際上,個人、家庭離不開社會。個人、家庭和社會相互影響。說到底,人是出於一種相互關聯的社會關係之中。如果每個人都不尊重他人,包括妻子、丈夫、孩子、父母和他人,那麼,最終我們遇到的另一半也會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或許也不懂得愛,只是遵循叢林法則的原始森林的會使用語言或工具的動物。如果我們每個人心裡多一些理解、寬容和愛,那麼,家庭、社會等都會多一些溫暖和愛,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會減少,儘管這種負面影響或許不會消失。

4. 總之:原生家庭的不幸,並非必然導致個人自建家庭的不幸。
我自己的原生家庭並不是很幸福。通過探索,我慢慢分析其緣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努力地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
個人、家庭和社會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我認為,對於受原生家庭負面影響較大的,首先要學會接納自我,學會愛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和心態,擺在自己和他人、家庭和社會的關係。其次,我們與其埋怨、責怪自己或愛人的原生家庭不幸,不如從自己開始學會尊重他人、寬容他人,給他人多一點愛;責怪或埋怨自己或愛人的原生家庭只會將問題轉移或激化。

5. 如何營造良好的原生家庭呢?
《做情緒穩定的父母 :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這本書在我之前提出的觀點基礎上給出許多具體的案例以及心理方案,個人認為這本書值得一讀。
該書作者認為,父母的情緒、人格、行為在孩子成長中起著非比尋常的作用,為人父母應該重視對自己情緒、人格、行為的反思、管理和認識。
該書提出的很多觀點都很有建設性意義:1. 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其具有判斷力,不強制剝奪孩子的選擇權;2. 跟孩子常常講道理,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畢竟同理心(同情心)是人們溝通、信任的重要條件,道理卻不一定讓人相互理解;3. 孩子考試考得不好,父母回答 “考得不好也沒關係,我依然愛你,或下次考好就行了” 其實存在瑕疵:父母並沒有積極面對孩子的答卷,沒看到孩子的努力,可以改進的地方,知識或技能的盲點等;4.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誤解,容易讓孩子和父母越走越遠,給孩子甚至父母造成不良影響,需要儘量克服、解決;5. 父母要認清改變的難度,同時學會把握努力的尺度和衡量標準,學會引導孩子放下焦慮(我認為應該讓孩子形成做事具有目標性和效率性,這與放下焦慮不矛盾)、培養內驅力以及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成長等;6. 分析具有拖延症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孩子缺少時間感、目標感,以及因畏懼結果、完美主義等造成的恐懼,還包括隱性的逆反 / 叛逆等等。

《如果父愛缺席:父愛如何左右我們一生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這本書也不錯。該書強調父愛對於孩子是否具有信心或力量的影響,勸勉父母從自己開始,為孩子做一個好父親。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