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原生家庭?其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何谓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 是指一个人出生和(或)成长的家庭,通常由父母及 / 或兄弟姐妹构成。与 “原生家庭” 概念相对的,可以理解为 “自建家庭”:个人成年后自己自主组建的家庭或独居的生活状态。原生家庭是个人无法选择的,而自建家庭是个人自主形成的。
“原生家庭” 概念的提出,其意义何在?“原生家庭” 概念源自心理学家大卫・西蒙・弗里曼(David Simon Freeman)。“原生家庭” 主要源自弗里曼于 1912 年出版的两本书:《夫妻家庭治疗:原生家庭方法》(Family therapy with couples: 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和《多代际家庭治疗》(Multigenerational Family Therapy)。
弗里曼提出 “原生家庭” 概念和理念,其意义在于:其一:强调了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尤其是作为父母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改变的核心;而家庭关系会长期、深远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性格和行为,甚至婚姻观和幸福观等。其二:试图从个人背后持有的 “原生家庭” 模式来协调自建家庭的夫妻关系。将夫妻关系视为多维度的、动态的,尽量汲取 “原生家庭” 模式中好的相处之道,避免其不好的好处之道。
2.“某某原生家庭不幸” 是个无意义的命题。
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有人说:某某原生家庭不幸。然而,实际上,考虑到每个人都并非尽善尽美,组建的家庭也势必会存在各种问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存在幸福或完美的原生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只是程度不同,或数量差异,不存在质上的差异。
因而,如果所有原生家庭都是不幸的,说某某原生家庭不幸,如同说某某人是会死的(其实所有人都终有一死)一样,其实是无意义的。
原生家庭的不幸,通常表现各异:紧张的家庭关系、父母爱的缺失、不当的教育方式、家庭暴力、重男轻女等等。
3. 原生家庭影响我们,但并不决定我们的人生。
或许,弗里曼更想告诉我们的是:原生家庭影响我们,但并不决定我们的人生。
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或爱人)的原生家庭中的优缺点或相处模式、行为模式、教育方式等,思考这些方式的好坏及其潜在的影响,进而决定自己或自建家庭的相处模式、行为模式、教育模式等。
于此同时,即使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我们也应该学会与自己相处。认识自己的情绪,并试图学会分析、判断哪些是不必要的、有害的、可控的,最终我们会逐渐成为一个理性的、平和的人。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原生家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缺失爱的关怀等,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世界上缺少公正或爱。学会关爱自我,进而理解父母相处模式的无奈,正如同,等我们长大后组建的家庭,还是被自己的孩子视为有缺陷的原生家庭。
实际上,个人、家庭离不开社会。个人、家庭和社会相互影响。说到底,人是出于一种相互关联的社会关系之中。如果每个人都不尊重他人,包括妻子、丈夫、孩子、父母和他人,那么,最终我们遇到的另一半也会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或许也不懂得爱,只是遵循丛林法则的原始森林的会使用语言或工具的动物。如果我们每个人心里多一些理解、宽容和爱,那么,家庭、社会等都会多一些温暖和爱,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便会减少,尽管这种负面影响或许不会消失。
4. 总之:原生家庭的不幸,并非必然导致个人自建家庭的不幸。
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是很幸福。通过探索,我慢慢分析其缘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努力地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
个人、家庭和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我认为,对于受原生家庭负面影响较大的,首先要学会接纳自我,学会爱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摆在自己和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其次,我们与其埋怨、责怪自己或爱人的原生家庭不幸,不如从自己开始学会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给他人多一点爱;责怪或埋怨自己或爱人的原生家庭只会将问题转移或激化。
5. 如何营造良好的原生家庭呢?
《做情绪稳定的父母 :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这本书在我之前提出的观点基础上给出许多具体的案例以及心理方案,个人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
该书作者认为,父母的情绪、人格、行为在孩子成长中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为人父母应该重视对自己情绪、人格、行为的反思、管理和认识。
该书提出的很多观点都很有建设性意义:1. 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其具有判断力,不强制剥夺孩子的选择权;2. 跟孩子常常讲道理,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毕竟同理心(同情心)是人们沟通、信任的重要条件,道理却不一定让人相互理解;3. 孩子考试考得不好,父母回答 “考得不好也没关系,我依然爱你,或下次考好就行了” 其实存在瑕疵:父母并没有积极面对孩子的答卷,没看到孩子的努力,可以改进的地方,知识或技能的盲点等;4.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误解,容易让孩子和父母越走越远,给孩子甚至父母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尽量克服、解决;5. 父母要认清改变的难度,同时学会把握努力的尺度和衡量标准,学会引导孩子放下焦虑(我认为应该让孩子形成做事具有目标性和效率性,这与放下焦虑不矛盾)、培养内驱力以及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成长等;6. 分析具有拖延症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孩子缺少时间感、目标感,以及因畏惧结果、完美主义等造成的恐惧,还包括隐性的逆反 / 叛逆等等。
《如果父爱缺席:父爱如何左右我们一生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这本书也不错。该书强调父爱对于孩子是否具有信心或力量的影响,劝勉父母从自己开始,为孩子做一个好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