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處於一個資訊化的時代。這是大家已經默認的觀念,因而,人們只是想如何更好地探索、掌握所需要的資訊。但是,究竟什麼是資訊,資訊的本質和基本流通模型是什麼,通常人們並沒有深究或容易陷入迷惑的概念鏈條中。在此,我嘗試著以簡明的概念來闡釋我對這個話題的理解。
一、資訊的含義與本質#
什麼是資訊?資訊,簡單講就是人對世界的認識。展開來說,資訊,是人對世界的人或物的認識,並通過語言規則、邏輯規則等對這些認識加以編碼、存儲、傳播或保密。目前,學界對資訊的定義似乎並不確定,其根源似乎來源於對資訊本質認識的爭議,即資訊是一種物質或能量,還是一種對世界的物質或能量狀態的認識 / 描述?然而,即使認為,資訊是一種物質或能量,其本身也是對物質、能量狀態的一種認識 / 描述;而資訊是否是一種物質或能量,似乎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可以邏輯一致地認為,資訊的本質是經過編碼的對世界的人或物的認識。
從宏觀的角度看,萬物皆可視為資訊。從物理學角度看,物體所由組成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都可以視為資訊或資訊的載體,量子物理學則是理解原子和更細的粒子的運行規律。在生命科學關鍵領域中,關於構建人類生命的 DNA 和遺傳編碼機制,也是一種資訊。從資訊科學的視角看,資訊是指任何可以被感知和記錄的數據或知識,包括文字、圖像、聲音、視頻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數據或知識。
二、相關概念辨析#
概念澄清或區分。理解作為本質是一種認識的 “資訊” 這個概念,需要區分認識對象和認識結果。例如,“原子” 是認識對象,“原子” 本身也是一種認識;對 “原子” 的理解,包括原子是不可分的觀點(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和 “原子” 是可分的觀點,則是認識結果,也是一種認識。 需要澄清的是人們對於認識的排序:數據、資訊、知識和智慧。人們通常將認識世界的成果依據消除不確定性的多少而將其分為:數據、資訊、知識和智慧。這種區分具有其優點,但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地方在於,這種區分將數據視為對世界物質、能量狀態的原始的、客觀的數據,似乎不是人的認識結果,而是世界的本來狀態。然而,數據本身也是通過設計模型、觀察、統計、概括總結而得出的,也是對世界的一種認識。
三、資訊流通基本法則#
從微觀來看,考察資訊需要考察人們編碼資訊的方式。人們編碼資訊,除了基本的語言語法規則、基本邏輯規則之外,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或編碼方式來處理資訊。考察資訊的編碼方式,需要考察資訊源、流通中介(載體)、存儲、加工、探索、研究以及產生新的資訊源等。資訊流通的基本流程是:資訊,從資訊源開始,經過資訊流通載體或方式,到資訊存儲,再到資訊的加工處理(如排序、索引),最後進行搜索、查詢和研究,從而產生新的資訊(源),形成一個如此不斷進化和更新的資訊發展循環系統。
具體而言,不同的學科,則是對以其學科獨特的視角來理解資訊的基本流通模式。例如,計算機科學將資訊視為計算機、網絡傳輸需要處理的數據、文字、影音、記錄等等。同時,計算機科學處理資訊的流程也實際上也遵循了資訊流通的基本流程,只是在在解碼或編碼資訊的方式上不同於其他學科或資訊流通方式(包括不同於紙質書籍、口語表達、直接的觀察或實踐體驗等資訊流通方式)。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知:資訊的本質是一種描述或認識;資訊需要區分作為對象和作為結果的認識;資訊流通,遵循基本的流程模型;具體的資訊處理科學,如計算機科學,則是以特定的編碼、解碼規則、遵循基本資訊流通模型來處理資訊。如此,我們便處於一個資訊化世界和時代之中。